“上车”成都,下一个五年的机会之城

2021-01-25389

企业家的“商业嗅觉”总是能引发最大的好奇,也是最大的谜团,其中有些还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早期硅谷创业者的第一桶金往往是从自家的“车库创业史”开始的。

这里面包括了互联网最老的创业传奇、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以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等。

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有些企业从创业开始,就已经展现了自己放眼全世界的格局。

其中一个案例就是亚马逊(amazon)——这家电商巨头的logo上,有个小箭头由a指到z,从而发出了一个暗示,即任何东西都可以在亚马逊上买到。

这个细节让人抓狂,并不得不佩服亚马逊从创业伊始描绘的愿景几乎都成功了——现在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巨头之一。

事实上,这种细节为王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创业领域。

比如招聘机构智联招聘近日发布了一个报告,其中一个有关成都的细节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这份《2020年创业企业就业带动报告》显示,2020年1-9月,成都新设立且有招聘信息的企业数量占全国5.1%,位居全国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深圳(4.2%),然后是郑州、广州和西安。

这里面有三个中西部城市,而且成都以高出第二接近1个百分点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01、城市格局

智联发布的报告虽然只是基于自身平台的数据,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现象——成都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在过去的五年中,成都几乎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红利出现了——2015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228.05万人,2019年超过了1500万人,过去五年净增加了272万,每年都能净流入人口超过50万,而成都的实际管理人口则早已超过了2000万人——这也让成都常年在人口净增长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还不乏高素质人才。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最受海归青睐的城市中,成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长年领跑新一线城市。

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

某种程度上,才吸引力与成都在2017年7月前瞻性地推出“人才新政12条”密切相关——这被认为是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口政策,吸引了包括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不同人才群体落户蓉城,迄今为止这项政策已经吸引了超过40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选择成都展示才华。

这些高素质人才如何做到因事业而聚?

成都打造了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公园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创业等具有典型城市特色的发展亮点,让成都全市1600多万常住人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而且包括大数据架构师、密室逃脱NPC、收纳师等各种新兴职业也在成都发展起来,在2019年新职业人群规模超过45万,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第三。

这些推动成都的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47位,并再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

换句话说,成都的“十三五”,实现了一个真正的“五年巨变”,即人的聚集、城的成长。

其中一个与很多人息息相关的变化,也许就是地铁。

2020年12月18日上午10点,成都轨道交通6、8、9、17、18号线五条线路集中开通运营。这让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一次性开通五条地铁新线的城市。

这让成都的地铁达到了13条,并以518公里总里程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而且只比广州少了13公里,可以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跻身全国第三(目前有178公里地铁在建)。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成都2010年才有地铁,从全国范围来说是第12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但是在十年之后,这个位次就已经坐四望三了。

在诸多地铁线路中,有一条运行时速高达140公里、预留最高时速160公里的18号地铁线。它是国内采用地铁车辆的最快城市轨道交通,旅客从天府机场到成都南站半小时即可到达。

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直接拉近了成都人的空间距离,也改变着成都的人口分布和资源要素的分布。地铁使成都市区范围扩大,可容纳率大为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随之发生变化。

还有一个细节:成都现在已经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拥有“六环”的城市。

交通之变,源于城市格局之变。

2017年4月,成都确定“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发展战略,打破传统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东进”,跨越龙泉山发展,让成都的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变成了“一山连两翼”之势,呼应成渝相向发展新态势,极大重塑这座城市的格局,堪称成都的千年之变。

这些都为成都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向世界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

02、能级跃升

在“20世纪中国地理大发现”中,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被认为深刻揭示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成都位于这条著名界线的东侧,自古以来也被认为是宜居发达之地。但是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成都却在过去的数年中表现得越来越像是一个世界级的“桥头堡”城市,甚至超越了“胡焕庸线”。

因为成都在过去五年,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能级跃升。

作为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在内外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的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一方面加密国际班列,(2020年)1—11月开行国际班列3916列、增长49.2%,综合重载率达97.7%;另一方面推动国际航线客改货,天府国际机场校飞试飞,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二。

这种国际角色也获得了来自全球层面的认可。

8月,著名评级机构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20》,成都排名较2018年再次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入选Beta+(世界二线强城市)。

2016年,成都在这份名单上的排名是第100位,2018年排名71位,再到2020年59位,完成了三级跳。

在GaWC的标准中,全球连通性扮演了关键角色。而成都的排名之所以最近几年快速上升,就得益于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战略通道,以及起到的枢纽作用——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成都才从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并具备了冲刺世界城市的特质。

这还不是全部。

2020年12月17日,另一家知名机构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公布的最新《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显示,成都仅次于兰州和深圳排名第三——这是米尔肯连续第六年发布该报告,也是成都连续第六年上榜TOP10,甚至还一度登顶。

米尔肯在2020年度报告中如是评价成都——“过去三年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投资占比,成都都名列前茅,这意味着成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而在国内,成都已多年领衔 “新一线城市”。

这也符合国内区域城市的演进路径——从扮演改革开放先锋角色的珠三角、到以浦东为核心的长三角,再到京津冀一体化,在这中间,穿插着以成都为代表的第四波核心城市能级跃升的浪潮。

尤其是过去的五年,成都更是经历了沧桑巨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也为成都提供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重大战略机遇。

2020年以来,成渝签署合作协议75项,236个重大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并正式进入“1小时交通圈”。

成都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也获得了协同发展。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和重大功能项目104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经济发展之外,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也成了成都的名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成为成都版的中央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正式运行;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成为城市语言。

03、“世界城市”

站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交界点,未来五年的成都,会是什么样?

新型全球城市。

这意味着成都需要具备全球价值分配能力。

这就对核心要素的聚集,提出了高要求,也意味着需要吸引并整合全球资源,要成为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

就跟“大苹果城”纽约一样。作为美国的象征,以及世界级都市,纽约是第一大港口,同时也是金融、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欧洲移民的第一站,纽约也具备非常鲜明的城市特色,是全球游客到达美国的必选之城。

成都也与之类似。在跃级之后,成都直接对接的是全球层面的价值需求,“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欧班列的运行,让成都的“桥头堡”作用日益显现;文化方面当然是成都的强项。

至于经济——过去五年的人口净流入已经说明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十三五”期间,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1家,“十四五”将会更进一步。

新的城市目标要筑造城市独特的产业场、生活场,提升城市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集成能力和辐射能力,以场聚人、以场兴城。

华为等知名企业落户成都,还有超算中心这样的高科技科创空间载体。

人造太阳、嫦娥五号等重大科技项目,成都都有深度参与。

这就像是硅谷扮演的高科技创新角色,法兰克福是“会展之城”,巴黎以繁华、浪漫和历史文化知名,新加坡有金融和航运特色,成都也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标签。

而且与北上广深最大的不同在于,都有着自己千年不变的城市语言和文化积淀,而且连续12年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软硬件因素,都将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发挥长尾效应。

尤其是现在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抢人大战”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成都显然在这方面占据了优势——过去5年人口净流入超过270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国家战略也适时到来了。

除了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的大战略之外,成都叠加了川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国家级战略带来的发展红利。

在此之上,成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市场,中欧班列现在的火爆直接把成都推上了全球城市的前沿。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个桥头堡效应还将持续加强。

成都的远景展望,是要在2050年建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而已经开启的“十四五”规划,则是要推进涉及十个领域的幸福美好工程,包括提升收入水平、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公共服务、建设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等等,最终是要达到世界城市的愿景。

这中间有大量的投资兴业机会。

智联招聘报告其实已经意味着成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至于投资方向,关注“十四五”规划就不会跑偏。

04、机会在哪?

就像做投资需要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一样,成都“十四五”规划,也为未来5年的发展机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从协同层面看,还要看到与重庆联动的机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效率。

而且成都还提出了三大关键词:开放、创新、消费——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衍生无数个机会——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期待能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的年轻人来说。

成都是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国际班列和国际航线客改货等,保障了供应链,促进了国内市场循环。另外还有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加持,所以开放是成都的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跃升的最大变量。

其中的成渝联动实施枢纽协同,将为两个城市提供共同的机遇。成渝通过统一组建中欧班列(成渝)号,在运营品牌、价格联盟、共享海外场站方面优化统一,实现高质量开行,提质降本增效,推动两地从内陆腹地向门户枢纽和开放高地加快转变。

天府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后,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运营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这将带动一大批具备全球运营能力的高能级企业入驻,从而形成带动城市要素汇聚的国际平台。

天府国际机场加上以世界级TOD综合体为目标的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先期落实10台20线,预留16台30线扩展空间,与上海虹桥枢纽站相同),将会极大地推动成都东部新区的高水平开放赋能效应。

创新层面,成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47位,布局了量子互联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实现原创技术的引领性突破。

消费方面,成都具备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资源优势,也是休闲之城,“幸福美好十大工程”将把成都打造成高品质宜居生活地。

这两年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把“首店经济”做成了一个名片,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消费本来就是成都这个世界级休闲城市的因子,而新消费将会让成都机遇无限。

在常住人口方面,成都的计划是在2035年把人口控制在2300万,这与北京持平。目前成都的常住人口约为1600万,这意味着在未来15年,成都还将增加700万人,维持人口增量的趋势。

700万人会带来什么?

这本身就是机会。